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实时天气 实时天气
东至天气预报一周7天查询_东至天气
tamoadmin 2024-11-15 人已围观
简介1.沙尘暴主要起于什么地方2.早穿棉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说的是哪个地方的气候3.张家口地区的气候为什么寒冷干燥多风是风沙的源地内蒙古属半干湿的中温带季风气候,东部为半湿润地带,西部为半干旱地带。最主要的特点是昼夜温差较大,一般可达10度左右,所以到这里旅游要多带衣服。内蒙古的灾害性天气有春旱和冬季暴风雪。 内蒙古从东至西可分作两大气候区: 草原气候区,从东端呼伦贝尔草原至阴山河套平原一带,
1.沙尘暴主要起于什么地方
2.早穿棉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说的是哪个地方的气候
3.张家口地区的气候为什么寒冷干燥多风是风沙的源地
内蒙古属半干湿的中温带季风气候,东部为半湿润地带,西部为半干旱地带。最主要的特点是昼夜温差较大,一般可达10度左右,所以到这里旅游要多带衣服。内蒙古的灾害性天气有春旱和冬季暴风雪。
内蒙古从东至西可分作两大气候区:
草原气候区,从东端呼伦贝尔草原至阴山河套平原一带,冬季冰天雪地,历达半年之久,平均气温为摄氏零下28°C左右。夏、春、秋几乎相连,五月至九月气候温和,是旅游草原最佳季节。
沙漠气候区,从阴山以西阿拉善沙漠高原至巴丹吉林沙漠,春日(四月中至五月底)多风暴,夏日酷热,冬日奇寒,只有秋季(八月中至九月底,约40天)气候温和,是涉足沙漠最佳季节
沙尘暴主要起于什么地方
坝上草原
“坝上”是一地理名词,特指由草原陡然升高而形成的地带,又因气候和植被的原因形成的草甸式草原。现泛指张家口以北100公里处到承德以北100公里处,统称为坝上地区。就旅游地域而言,主要又分为丰宁坝上、围场坝上、张北坝上和沽源坝上。
坝上在华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交接的地方陡然升高,成阶梯状,故名“坝上”。平均海拔高度1500——2100公尺,所在纬度为41度——42度之间。年平均气温约1.4-5度,它西起张家口市的张北县、尚义县,中挟沽源县、丰宁县,东至承德市围场县。坝上的风景最为美丽;夏季,这里天蓝欲滴,碧草如翠,云花清秀,野芳琼香;金秋时节,万山红遍,野果飘香;冬季,白雪皑皑,玉树琼花,这里就如一首首优美的诗,一幅幅优美的画。
坝上草原总面积约350平方公里,是内蒙古草原的一部分;平均海拔1486米,最高海拔约2400米;是滦河、潮河的发源地。置身于草清云淡、繁花遍野的茫茫碧野中,似有“天穹压落、云欲擦肩”之感。旅游季节平均气温为17.4℃,是理想的绿色健康旅游休闲胜地。
坝上天高气爽,芳草如茵,群羊如云,骏马奔腾,坝缘山峰如簇,碧水潺潺;接坝区域森林茂密,山珍遍野,野味无穷;上坝后,即可给您怡人的消暑之感。凉风拂面掠过,顷刻间钻进您的衣襟。环顾四野,在茂密的绿草甸子上,点缀着繁星般的野花。大片大片的白桦林,浓装玉肌,层层叠叠的枝叶间,漏下斑斑点点的日影。美丽的闪电河如玉带环绕,静静地流过您的身边。牛群、马群、羊群群栖 觅食,放牧人粗旷的歌声和清脆的长鞭声,融合着悦耳动听的鸟声,更给朴实的草原增添了无限的生机。
坝上草原夏季无暑,清新宜人。斑斓的野花,始于坝缘,有的灿若金星,有的纤若红簪,四季花色各异,早晚浓淡分明。夜幕之时,明月篝火,是诉说情话的好去处;你可以到篝火旁同南来北往的游客尽情的攀谈、跳舞、唱歌;还可以独自坐在草原上,享受独处的妙趣。清晨起床,你可以踏着软软的天然草毡,聆听百鸟清翠的歌声;也可去看看草原的日出。一轮红日冉冉升起,绿叶上晶莹透明的露珠,立刻变成了闪烁的珍珠;各种植物转眼一片嫩绿;马群、牛群、羊群也在广阔的草原上开始蠕动,真是一片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胜景。
早穿棉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说的是哪个地方的气候
沙尘暴是一种风与沙相互作用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它的形成与地球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森林锐减、植被破坏、物种灭绝、气候异常等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其中,人口膨胀导致的过度开发自然、过量砍伐森林、过度开垦土地是沙尘暴频发的主要原因。
沙尘暴作为一种高强度风沙灾害,并不是在所有有风的的地方都能发生,只有那些气候干旱、植被稀疏的地区,才有可能发生沙尘暴。在我国西北地区,森林覆盖率本来就不高,贫穷的西北人民还想靠挖甘草、搂发菜、开矿发财,这些掠夺性的破坏行为更加剧了这一地区的沙尘暴灾害。裸露的土地很容易被大风卷起形成沙尘暴甚至强沙尘暴。
冬末春季发生大范围的沙尘暴后,受强风扬起的沙尘造成空气中含有大量尘土,遮蔽了当地日照,能见度甚至为零,因此超强的沙尘暴又称为黑风暴。沙尘暴会造成人民生命财产及农业的重大损失。沙尘暴主要发源于沙漠化的地区,土质松软、地面干燥、地表没有植被。一旦在大范围空气很不稳定及地面风速很大条件下,很容易将地表沙尘吹起,进入空气中而形成沙尘天气。
沙尘暴发生后,颗粒较大的沙尘大多在影响源地或邻近地区后;即沉降到地面,颗粒较小的粒子可以向上传送到1000至3000米高空,再借由西风带的气流向东传送。在传送的过程中,一部分因扩散或稀释,使得沙尘随传送的距离愈远;浓度愈低,一部分在传送过程中,受到沉降或降雨(雪)的作用而到达地面。中国西北方的沙尘可东移到日本、韩国及10000公里外的夏威夷,往南可影响到台湾、香港,甚至达菲律宾,影响范围相当辽阔。
沙尘暴传送到数千公里外的其它地区后,造成当地能见度及大气中悬浮粒子增加,影响该地空气品质。至于受沙尘影响的时间或范围,则需视源地沙尘暴发生的规模、延续时间,以及远地的气象条件是否于沙尘传送有利。依观测记录,短则数小时,影响能见度,长则一星期,甚至造成泥雨的现象。
沙尘天气分为浮尘、扬沙、沙尘暴三类:
浮尘:悬浮在大气中的沙或土壤粒子,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天气现象;
扬沙:风将地面沙尘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在1—10公里以内的天气现象;
沙尘暴:强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天气现象;当水平能见度小于500米时,为强沙尘暴。
根据研究显示,沙漠地区的沙尘为地球中悬浮粒子的主要来源,单是撒哈拉沙漠的沙尘即占了全球大气中25%的悬浮微粒量。我国西北地区位于中亚沙漠区中,排名世界四大沙漠区的第二位(依序为中非、中亚、北美及澳大利亚),因此中国西北区沙尘对东亚的大气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沙尘暴发生的条件为:
地表性质:土质松软、干燥、无植被或草木生长及没有积雪。
气象条件:强烈而持久的地面风、垂直不稳定的气象条件及没有降雨降雪天气现象。
中国西北地区各大沙漠面积总和近六十万平方公里,主要源地位于北纬35度以北,东经125度以西的中国西北和华北、蒙古一带,包括新疆、甘肃、河套、内蒙古、蒙古等地区。此一区域年降雨量都在400mm以下,且季节分布相当不平均,为东亚发生沙尘暴天气现象的主要源地。冬末春季为沙尘暴发生的主要季节,其中以3月至5月发生频率最高,占全年的60%以上,且每年发生沙尘暴的次数不一。
影响中国华北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北京沙尘天气的沙尘的境外来源地主要是蒙古国。而影响中国北疆地区沙尘天气的境外沙尘源地主要位于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境内的荒漠化地带。
影响中国东部地区沙尘天气的主要是蒙古低涡系统。蒙古低涡形成后,一般首先卷起当地的沙尘并逐渐南下。在移动过程中,低涡尾部的幅合上升气流将沿途沙尘源地的沙尘一并卷入低涡中,向下游输送。北京正处于下风向地区,深厚低涡系统往往给北京带来沙尘天气。
影响北京地区沙尘天气的移动路径主要包括两条:北路从蒙古国东、西部地区,经内蒙古浑善达克沙漠西部、化德、张家口至北京;西路起于甘肃哈密市以东至内蒙古阿拉善盟的中蒙边境,沿河西走廊、贺兰山南,经毛乌素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呼和浩特市和张家口,最终到达北京。发生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沙尘暴在遇到强大系统过境时,会形成远距离输送,可以影响到北京地区。
根据沙尘暴发生频率、强度、沙尘物质组成与分布、生态现状、土壤水分含量、水土利用方式和强度,结合区域环境背景将我国北方划分出4个主要沙尘暴中心和源区:1、甘肃河西走廊及内蒙古阿拉善盟;2、南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地区;3、内蒙古阴山北坡及浑善达克沙地毗邻地区;4、蒙陕宁长城沿线。上述沙尘暴多发地区的沙尘也常随西风和西北气流输送到华北及长江中下游,形成沙尘天气。
沙尘暴频频发生是生态环境恶化的标志之一。我国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面积已达165.3万平方公里,并正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发展。土地沙漠化东西部有很大的差别。以贺兰山为界,以西受西北干旱气候控制,缺少降雨,土地利用为绿洲灌溉农业区。沙漠化的因素和表现形式主要是水调配不当,下游农耕地因缺水撂荒或沙漠与绿洲过渡带的盲目开垦、樵及过牧引起,或草场因地表水枯竭、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天然植被死亡,风蚀量增大。东部受东亚季风的影响,夏秋有一定量的降水,沙漠化主要发生在农牧交错带,冬春干旱季节,由滥垦、草场严重超载或过牧退化、樵引起,以农耕地土壤沙化、砾质化、灌丛沙漠化和沙地活化为主要形式。 20世纪初美国大规模开发西部土地,导致30年代震惊世界的"黑风暴";60年代,前苏联开垦哈萨克斯坦卡拉库姆荒漠周围土地同样出现强烈的沙尘暴。美国30年代以后,对西部的建设和改造中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取不同成熟期和不同播种期作物间作、套种和作物留茬,大力推行免耕法及改革农机具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前苏联60年代以后,对中亚的建设和改造中重视兴修水利工程、大力建设农田防护林网都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为世界提供了两种不同的防治沙尘暴技术模式---简称农业措施(美国)和林业措施(前苏联)。我们应汲取世界其它沙尘暴多发地区的成功经验,制订适合我国国情的恢复生态策略和方针。
沙尘暴是由天气过程和地面过程共同作用的产物。但是目前人类控制天气的能力还很有限,减缓沙尘暴灾害频度与强度的关键在于搞好地面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防治并重"的生态保护与建设方针;建立和完善生态保护的法规和政策体系,停止导致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一切生产活动,对于超出生态承载能力的地区要取一定的生态移民措施。
沙尘暴可能诱发过敏性疾病、流行病及传染病。据他解释,通常情况下,人的鼻腔、肺等器官对尘埃有一定的过滤作用,但沙尘暴这种剧烈天气现象带来的细微粉尘过多过密,极有可能使患有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人群旧病复发。即使是身体健康的人, 如果长时间吸入粉尘,也会出现咳嗽、气喘等多种不适症状,导致流行病发作。此外,大风跨越几千公里,将沿途的病菌吹到下风向地区,其中可能包括一些传染病菌。
沙尘对人体的呼吸系统危害最大,人们不可轻视。特别是抵抗力较差的老年人、婴幼儿以及患有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人群,更应该呆在门窗紧闭的室内,尽可能远离粉尘源,一旦发现身体有明显不适感,必须立刻到医院查清病因。
必须在室外活动时,最好用湿毛巾、纱巾保护眼睛和口,但需要提醒的是,这种简单防护对不起作用。在沙尘暴退去前,建筑工人、清洁工人都应该暂时停止户外操作。他还建议人们多喝水,多吃清淡食物,不要购买街头露天食品。
沙尘暴的概念、规定和标准
一、沙尘天气概念:
沙尘天气分为浮尘、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四类。
浮尘:尘土、细沙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天气现象;
扬沙: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在1公里至10公里以内的天气现象;
沙尘暴: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天气现象;
强沙尘暴:大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500米的天气现象。
二、沙尘天气过程分类
沙尘天气过程分为四类:浮尘天气过程、扬沙天气过程、沙尘暴天气过程和强沙尘暴天气过程。
浮尘天气过程:在同一次天气过程中,我国天气预报区域内5个或5个以上国家基本(准)站在同一观测时次出现了浮尘天气;
扬沙天气过程:在同一次天气过程中,我国天气预报区域内5个或5个以上国家基本(准)站在同一观测时次出现了扬沙天气;
沙尘暴天气过程:在同一次天气过程中,我国天气预报区域内3个或3个以上国家基本(准)站在同一观测时次出现了沙尘暴天气;
强沙尘暴天气过程:在同一次天气过程中,我国天气预报区域内3个或3个以上国家基本(准)站在同一观测时次出现了强沙尘暴天气。
三、沙尘天气预报警报发布标准:
1、决策服务
预计未来24小时内将有沙尘天气过程发生时,在内部公报、专报及决策服务材料中发布沙尘天气预报。
2、公众预报
国家级标准:
预计未来24小时内将有沙尘天气过程发生,且影响范围较大或影响到京津地区时,向社会公众发布沙尘暴警报。;
预计未来24小时内将有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天气过程发生,并将造成严重影响时,向社会公众发布沙尘暴警报。
省级标准:
由各省(区、市)气象局参照国家级标准确定。
说明:
1、省级沙尘天气预报警报发布标准报中国气象局备案。
2、沙尘天气预报、警报应包括发生沙尘天气的区域、时段、强度、可能造成的影响及对策。
3、中央气象台向公众发布沙尘天气预报警报前应及时通过有效方式向有关省气象台通报,省级气象台向公众发布沙尘天气预报警报前应及时通过有效方式向中央气象台及有关气象台站通报。
沙尘暴天气成因及物理机制
沙尘暴天气成因
有利于产生大风或强风的天气形势,有利的沙、尘源分布和有利的空气不稳定条件是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形成的主要原因。强风是沙尘暴产生的动力,沙、尘源是沙尘暴物质基础,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是利于风力加大、强对流发展,从而夹带更多的沙尘,并卷扬得更高。
除此之外,前期干旱少雨,天气变暖,气温回升,是沙尘暴形成的特殊的天气气候背景;地面冷锋前对流单体发展成云团或飑线是有利于沙尘暴发展并加强的中小尺度系统;有利于风速加大的地形条件即狭管作用,是沙尘暴形成的有利条件之一。
沙尘暴形成的物理机制
在极有利的大尺度环境、高空干冷急流和强垂直风速、风向切变及热力不稳定层结条件下,引起锋区附近中小尺度系统生成、发展,加剧了锋区前后的气压、温度梯度,形成了锋区前后的巨大压温梯度。在动量下传和梯度偏差风的共同作用下,使近地层风速陡升,掀起地表沙尘,形成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天气。
沙尘暴主要危害方式
⑴ 强风:携带细沙粉尘的强风摧毁建筑物及公用设施,造成人蓄亡。
⑵ 沙埋:以风沙流的方式造成农田、渠道、村舍、铁路、草场等被大量流沙掩埋,尤其是对交通运输造成严重威胁。
⑶ 土壤风蚀:每次沙尘暴的沙尘源和影响区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风蚀危害,风蚀深度可达1~10厘米。据估计,我国每年由沙尘暴产生的土壤细粒物质流失高达106~107 吨,其中绝大部分粒径在10微米以下,对源区农田和草场的土地生产力造成严重破坏。
⑷ 大气污染:在沙尘暴源地和影响区,大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TSP)增加,大气污染加剧。以1993年“5.5”特强沙尘暴为例,甘肃省金昌市的室外空气的TSP浓度达到1016 mg/m3,室内为80 mg/m3,超过国家标准的40倍。2000年3—4月,北京地区受沙尘暴的影响,空气污染指数达到4级以上的有10天,同时影响到我国东部许多城市。3月24—30日,包括南京、杭州在内的18个城市的日污染指数超过4级。
张家口地区的气候为什么寒冷干燥多风是风沙的源地
“早穿棉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这句话现在泛指的是新疆吐鲁番地区。
吐鲁番属独特的暖温带大陆性干旱荒漠气候。因地处盆地之中,四周高山环抱,增热迅速、散热慢,形成了日照长、气温高、昼夜温差大、降水少、风力强五大特点,素有“火州”、“风库”之称。
全年平均气温为14℃,夏季平均气温在30℃左右,全年气温高于35℃的炎热天气,平均为99天;高于40℃的酷热天气,平均为28天。
地处天山东部山间盆地、吐鲁番盆地中部。地貌为北高南低、西宽东窄,平均海拔高度32.8米。火焰山呈东西走向卧于盆地中部,把盆地分成了南北两半。
扩展资料气候特点:
四季气候变化的特点是:春季短暂,平均为61天,开春早,升温快;夏季漫长,平均152天,高温酷热;秋季更短,平均57天,降温急促;冬季较短,平均95天,风小雪稀,天气晴好,寒冷期短。一年中,以一月份最冷,7月份最热。
地形:
吐鲁番市是天山东部的一个东西横置的形如橄榄状的山间盆地,四面环山。盆地西起阿拉山沟口,东至七角井峡谷西口,东西长245公里;北部为博格达山山麓;南抵库鲁塔格山,南北宽约75公里。
参考资料:
张家口气候张家口地处河北省北部,西起115°E50¢,东至116°E30¢,南从39°N30¢,北到42°N10¢,总面积近四万平方公里,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气候特点是:一年四季分明,冬季寒冷而漫长;春季干燥多风沙;夏季炎热短促降水集中;秋季晴朗冷暖适中。张家口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北部坝上一带与内蒙古高原相邻,拔海高度在1400~1600米,地势宽阔平坦。坝下山恋起伏,地形复杂,南部蔚县境内的小五台山主峰高达2870米,中部桑干河和洋河形成狭窄的河谷盆地,其复杂的地理条件使张家口的天气气候异常复杂,多局地性灾害性天气,如冰雹、强降水、大风、沙尘暴等。 一、 冬季严寒而漫长 张家口处于东亚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季盛行由大陆吹向海洋的干冷冬季风。张家口与内蒙古高原比邻,地势较高且位置偏北,当西伯利亚冷空气只冲南下时,我市首到其冲受到影响。故冬季表现为天气寒冷、干燥、晴朗、少降水。受较强冷空影响时常常强降温、寒潮和大风天气,坝上有时风雪交加,出现“白毛风”。 我市冬季受强大的蒙古高压控制时间长,所以冬季寒冷漫长。如果以侯平均气温10℃以下为冬季,低于0℃的时期为严冬,则坝上和坝下高寒区的崇礼、赤城冬季长达7个多月,有约5个月的时间为严冬期,坝下大布县区冬季可长达6个月,严冬气近4个月。 二、 春季干燥多风沙 张家口春季大气环流处于由冬季向夏季调整过度季节,冷空气活跃,同时,太阳辐射位置也在逐渐向北移动,地面接受太阳辐射能量迅速增加,当有冷空气活动时,冷暖平流很强,导致地面气压剃度加大,所以,常常势力很弱的冷空气也会引起明显的大风和强降温天气。春季是一年四季大风出现最多的季节,大风日数约站全年大风日数的40%之多。 春季气温回暖,近地面太阳辐射能的增加,一方面使地表土壤解冻加快,土质疏松;另一方面由于低层增温快,当有较强冷空气活动时,中低层常常出现不稳定空气层结,在大风的促使下,将地面沙尘向空中吹气,出现沙尘天气,特别是坝上地势宽阔平坦,植被稀疏,又多沙性土壤,春季是沙尘暴的多发季节,春季沙尘天气站全年沙尘天气的60~80%。 三、 夏季炎热短促,降水集中 夏季由于辐射增温和冷空气势力的显著减弱,暖空气强盛,气温较高,但由于张家口的地理环境,使得气温日较差大,早晚凉爽,中午炎热。按侯平均气温高于22以上的为夏季,高于30的时期为酷热期,张家口一年中七月是最热的月份,坝上平均气温18~19度,坝下高寒区的崇礼、赤城一带平均气温20~21,其他县区23~26 ,基本没有酷热期。 我市降水的主要来源是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所以,夏季在由来自海洋吹向大陆的夏季风控制下,降水集中,占到全年降水70%左右。而且以分布不均匀的雷阵雨为主。年雨量为300~550毫米之间。 四、 秋季天高气爽,气候宜人。 秋季是夏季环流到冬季还流转换季节,大气从低层开始冷却,气层稳定,不易起风。形成了天高气爽的秋天景色。尤其坝上坝下海拔高度的差异,沿坝头而上,树叶由绿变成金黄,感受着不同季节的差异。 张家口位于河北省西北部,东经113°50′~116°30,北纬39°34′~42°10′。北接内蒙古自治区,南与保定地区相连,西挨山西省,东临承德地区和北京市,地处内蒙古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全区地势总的趋势是西北高,东南低,阴山山脉横贯中部,将全区分为坝上和坝下两大部分。坝下又分为河谷盆地和丘陵地带。 坝上地区:康保、沽源、张北和尚义县,位于我市北部的坝上地区。坝上地区是蒙古高原的一部分,海拔高度一般在1400~1600米,地势平坦,多内陆湖淖,占全区总面积三分之一之多。该区的主要气候农业特点是:光丰富,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碳水化合物的形成和干物质的积累;雨热同季,生长季节气候爽凉,适合喜冷凉作物的生长;高温高湿炎热天气少,农产品病害轻污染少,错季蔬菜高产优质。 该区年太阳总辐射约为(130~150)千卡/厘米2,年日照时数为3000小时。5~9月是坝上地区各种蔬菜牧草的积极生长期。月平均气温,5月10~13℃、6月14~17℃,7月16~20℃,8月15~19℃,9月9~13℃,7月平均最高22~26℃,≥5℃积温2000~2300℃,≥10℃的有效积温1600~2200℃;年雨量360~430毫米。适合大、圆、芹菜、胡萝卜、马铃薯等蔬菜的生长发育。大生长期最适温度是12~26℃,高于30℃生长不良且易发生病虫害。圆全生育适宜的日平均气温是10~24℃,最适宜的温度17℃左右,气温高于24℃,低于10℃均不利于圆的生长发育。适宜的相对湿度50~70%。芹菜不耐高温,气温在20℃以上生长受到阻碍,超过26℃停止生长。由于坝上地区干爽冷凉的气候,在作物的全生长期期病害轻,打农药少无污染,生产的错季蔬菜产量高质量好,销往我国的全国各地。 坝下河谷盆地:分布在我市中部地区,桑干河和洋河径流形成了坝下河谷盆地,海拔高度一般在500~800米,地势较低。主要包括怀来、涿鹿、宣化县,这里昼夜温差大、光丰富,无霜期长,热量充足,雨热同季。该区无霜期120~150天,日较差12.0~13.8℃,≥10℃有效积温 2800~3500℃,日照时数2600~3300小时,年雨量380~430毫米。土质多为沙土或沙壤土,非常适宜葡萄、苹果等水果的生长。这里生产的葡萄个大、粒饱,含糖量高(达16度以上),是理想的酿酒佳品。果品产量高、质量好,有“北国明珠”的龙眼葡萄,国宴佳品的白牛奶葡萄,“长城”干红干白葡萄酒十多次获国际国内金奖。这里生产的葡萄酒盛名全国。是远近闻名的水果之乡。现在在桑、洋河谷已建成华北最大的优质葡萄种植基地,葡萄产业已成为我市农业产业龙型经济之首,为全省十大龙型经济之一。 半山半川丘陵区:坝下山峦起伏,地形复杂。南部为小五台山山地,蔚县境内的小五台山高峰高达2882米,是我区最高山峰;北部大马群山,海拔高度一般在1300~1700米;在山地和河谷盆地之间,为阴山余脉和恒山余支所组成的的丘陵地带。分布在蔚县、涿鹿、怀安、阳原一带。其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差异大,雨量丰沛,光照时间长,年月日温差大,热适中。该区年雨量400~550毫米,日照时数2700~3100小时,1月平均最低气温-20~-16℃,7月平均最高气温26~30℃,日较差为12.0~14.0℃,≥10℃有效积温2600~3300℃。大杏扁生产,玉米、马铃薯制种是这里的特色产品。蔚县、涿鹿生产的大杏扁闻名全国,出口量居全国之首,已成为我国最大的仁用杏产区,该区大杏扁面积将发展到近百万亩。 张家口市地域广阔,地形复杂。从大的地理背景来说,我市位于蒙古高原南鹿和太平洋西岸。降水水汽主要来源于西太平洋,季风气候显著。夏季在西太平洋副高偏南气流作用下,水汽经过长途跋涉到达我市,受小五台山和军都山阻挡,气流越山后水汽含量已经很小。所以,我市年降水量在330~550毫米之间,只有华北平原的2/3。 从多年降水量分布图上,可以明显看出,我市降水的地理分布主要决定于地形。山脉对气流的抬升致雨作用,及气流越山后下沉增温而少雨的作用,在我区都是比较明显的。坝上因地势高,暖湿空气经军都山和坝头的两次聚然阻挡,水汽来源不丰富,降水量较少,年降水量为330~400毫米。坝下降水量的分布趋势和地形密切相关,地域间差异很大。山区因地形对暖湿空气的抬升作用,降水较多,年降水量在400~500毫米。北面崇礼至龙关和南面深井附近形成全区两个相对多雨中心。北面的一个多雨中心年降水量在450毫米以上,南面的一个多雨中心年降水量可超过500毫米。河谷地带降水皆较周围为少,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宣化至涿鹿一线是一个相对少雨中心,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阳原西城一带,由于东南部有恒山余支阻挡水汽的输送,年降水量只有340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