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实时天气 实时天气
未来一周武汉的天气状况_武汉未来一周天气状况分析表最新
tamoadmin 2024-12-14 人已围观
简介1.天气的天气预报天气图分析在天气图上,分析某地区的天气系统和大气状态。其中包括:①气压分析。用等压线或等高线表示空间气压的分布。②气温分析。用等温线表示大气中冷暖气团的分布和大气的热力结构。③湿度分析。用等比湿线或等露点线表示大气中水汽含量的分布。④风场分析。用流线和等风速线表示大气流动的特点。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可以进行气团分析、锋面分析和气压系统(或风场系统)分析等。诊断分析利用大气探测资料
1.天气的天气预报
天气图分析
在天气图上,分析某地区的天气系统和大气状态。其中包括:①气压分析。用等压线或等高线表示空间气压的分布。②气温分析。用等温线表示大气中冷暖气团的分布和大气的热力结构。③湿度分析。用等比湿线或等露点线表示大气中水汽含量的分布。④风场分析。用流线和等风速线表示大气流动的特点。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可以进行气团分析、锋面分析和气压系统(或风场系统)分析等。
诊断分析
利用大气探测资料或者经过加工的资料(见气象资料处理),计算各种大气物理量,并通过大气动力方程和物理方程对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进行定量的物理分析,是从20世纪7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分析技术。这种分析方法比天气图的定性分析方法更好。通过诊断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天气系统发生和发展的物理机制,为天气预报提供了客观的物理依据。常用的物理量有能量、铅直速度、涡度、散度、水汽输送等。例如能量诊断分析,就是从能量方程出发,计算引起能量变化的各种因子,分析它们的维持、平衡和转换等问题。一般说来,动能的增加意味着天气系统的发展,动能的减少常使天气系统趋于衰亡。对成熟的气旋系统的计算结果表明,动能主要在对流层上部和下部产生。由于下部气流明显地由高压穿越等压线流向低压,这表明气压场对空气块作功而产生动能。当这个动能大于能量向系统外的输出和摩擦消耗时,气旋就得以维持和加强。由于应用了高速电子计算机,使诊断分析从历史资料的分析研究发展为日常天气分析业务的一种重要技术。
雷达资料分析
使用天气雷达、气象多普勒雷达、激光雷达(见激光大气遥感)、声雷达(见声波大气遥感)等的探测资料,分析几百公里范围内的大气物理状态和大气运动情况。
卫星云图资料分析
应用卫星云图、卫星测风、卫星探空等资料,分析全球大气中的云、风、气温、气压、湿度等的分布情况(见卫星气象学)。
客观分析
期的天气分析都是人工操作的,常把这种分析称为主观分析。使用高速电子计算机来模仿人工操作绘制天气图,并将气象要素值内插到网格点上作为数值预报的初值的这种分析,称为客观分析,或称计算机分析。但因计算机分析方案及其工艺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缺点和不足之处,故不能完全用它替代人脑的分析和判断。有一些天气图,先由机器分析,再由人工作出补充和修正分析,称为人机结合分析。客观分析的项目除了实况天气图之外,还有各种物理量的诊断分析和雷达、卫星图像识别等。
天气的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显示的气温为一天中的最低气温与最高气温。
以下图为例:
长沙市天气预报今天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一般观测时间为凌晨2点)为13摄氏度,最高气温(出现在14-15时,一般观测时间为14时)为21摄氏度(这个是预测的数值),现在实时观测到的气温为19摄氏度(这个是实际数值)。
气温 (air temperature),空气的温度。我国以摄氏温标℃表示。
气象学上把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称为空气温度,简称气温。国际上标准气温度量单位是摄氏度(℃)。
天气预报中所说的气温,指在野外空气流通、不受太阳直射下测得的空气温度(一般在百叶箱内测定)。最高气温是一日内气温的最高值,一般出现在14-15时;最低气温是一日内气温的最低值,一般出现日出前。中国用摄氏温标,以℃表示摄氏度。一般一天观测4次,分别为02、08、14、20四个时次;部分测站根据实际情况,一天观测3次,分别为08、14、20三个时次。
补充知识:天气预报的流程:
第一步——气象观测?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成天基、地基、空基相结合的气象立体观测系统。天基观测主要由卫星来完成、空基观测主要由探空气球、探空火箭来完成;地面观测由陆地和海洋观测站完成。全国气象部门已有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2423个,国家级无人自动气象站473个,区域自动气象站55488个,新一代天气雷达站181个,在轨运行气象卫星7颗。全国的观测人员会定时观测云、天空状况、温度、湿度、气压和风力等等,对大气的实时状况进行观测。
第二步——收集数据
观测数据迅速通过专业的通信网络传递汇集,通过高速计算机对这些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反映全国天气实况的特制图表——天气图等各类图表,供天气预报员进行分析使用。
第三步——数据分析
预报员通过分析天气图,研究各类天气图表,结合气象卫星,雷达探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后,作出未来不同时间段的具体天气预报。
第四步——预报会商
国家-省-市气象台通过专线的网络系统,进行双向沟通、会商,根据天气图、雷达图,对未来的天气进行预测。由于影响天气的原因很多,很复杂,预报员需要集思广益,进行讨论,主班预报员对预报意见汇总后,经过综合分析,对未来天气的发展变化作出最终预报结论。
第五步——预报发布
经会商作出结论后,天气预报会制作成不同形式的产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传播。
天气预报,是应用大气变化的规律,根据当前及近期的天气形势,对某一地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天气状况进行预测。它是根据对卫星云图和天气图的分析,结合有关气象资料、地形和季节特点、群众经验等综合研究后作出的。如我国中央气象台的卫星云图,就是我国制造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摄取的。利用卫星云图照片进行分析,能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天气预报就时效的长短通常分为三种:短期天气预报(2~3天)、中期天气预报(4~9天),长期天气预报(10~15天以上),中央电视台每天播放的主要是短期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是一个地区或城市未来一段时期内的阴晴雨雪、最高最低气温、风向和风力及特殊的灾害性天气。就中国而言,气象台准确预报寒潮、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出现的位置和强度,就可以直接为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服务。
天气预报是根据气象观测资料,应用天气学、动力气象学、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某区域或某地点未来一定时段的天气状况作出定性或定量的预测。它是大气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对人们生活有重要意义。
如今人们外出,只须收听或观看天气预报,就可以决定是否带雨具,而在过去,则要顾虑天气情况。那么,气象台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天气预报是怎样诞生的呢。 公元前650年左右巴比伦人使用云的样子来预测天气。公元前340年左右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天象论》中描写了不同的天气状态。中国人至少在公元前300年左右有进行天气预报的纪录。古代天气预报主要是依靠一定的天气现象,比如人们观察到晚霞之后往往有好天气。这样的观察积累多了形成了天气谚语。不过许多这些谚语后来被证明是不正确的。
从17世纪开始科学家开始使用科学仪器(比如气压表)来测量天气状态,并使用这些数据来做天气预报。但很长时间里人们只能使用当地的气象数据来做天气预报,因为当时人们无法快速地将数据传递到远处。1837年电报被发明后人们才能够使用大面积的气象数据来做天气预报。
20世纪气象学发展迅速。人类对大气过程的了解也越来越明确。10年代数字天气预测随电脑硬件发展出现并且发展迅速,今天成为天气预报最主要的方式。
1853~1856年,为争夺巴尔干半岛,沙皇俄国同英法两国爆发了克里木战争,结果沙俄战败,正是这次战争,导致了天气预报的出现。
这是一场规模巨大的海战,1854年11月14日,当双方在欧洲的黑海展开激战时,风暴突然降临,且最大风速超过每秒30米,海上掀起了万丈狂澜,使英法舰队险些全军覆没。事后,英法联军仍然心有余悸,法军作战部要求法国巴黎天文台台长勒佛里埃仔细研究这次风暴的来龙去脉。那时还没有电话,勒佛里埃只有写信给各国的天文、气象工作者,向他们收集1854年11月12~16日5天内当地的天气情报。他一共收到250封回信。勒佛里埃根据这些资料,经过认真分析、推理和判断,查明黑海风暴来自茫茫的大西洋,自西向东横扫欧洲,出事前两天,即1854年11月12日和1854年13日,欧洲西部的西班牙和法国已先后受到它的影响。勒佛里埃望着天空飘忽不定的云层,陷入了沉思:“这次风暴从表面上看来得突然,实际上它有一个发展移动的过程。电报已经发明了,如果当时欧洲大西洋沿岸一带设有气象站,及时把风暴的情况电告英法舰队,不就可避免惨重的损失吗?”于是,1855年3月16日,勒佛里埃在法国科学院作报告说,如组织气象站网,用电报迅速把观测资料集中到一个地方,分析绘制成天气图,就有可能推断出未来风暴的运行路径。勒佛里埃的独特设想,在法国乃至世界各地引起了强烈反响。人们深刻认识到,准确预测天气,不仅有利于行军作战,而且对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都有极大的好处。由于社会上各方面的需要,在勒佛里埃的积极推动下,1856年,法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正规的天气预报服务系统。
天气预报的诞生历史说明,气象条件可以影响局部战争或战役的胜败,而由于战争的需要,又推动和发展了气象事业。